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保安的汉剧史

保安的汉剧史

关键词:朱文藻,保安街,聚贤堂,同仁堂,汉剧,文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大冶网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qqid7059382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860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保安的汉剧,过去远近闻名,可以说还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。至今汉剧票友(即业余演员),还有不少。不管是武汉汉剧院还是黄石汉剧团,只要到保安唱戏,都要首先派人登门看望票友,请票友们捧场看戏。 

保安汉剧,始于何时?活着的人很难说清楚。据镇上老戏迷年近八旬的杨晓昌老人讲,清末民初时期,街上柯楚珍(已去世,无后人)的父亲,人称柯七爹的,开了个大布庄,是个有钱的大户。由他组织了一伙人开始学唱汉剧。开始时,是唱劝堂(即利用住户堂屋为阵地,以鼓板为中心,演唱者分角色成八字形或半圆形,分坐两旁,不穿戏衣、不化妆,也不使用道具,在胡琴、笛子、锣鼓的伴奏下,清唱戏文,名曰:“劝堂”)。一般是有钱的人家做生做寿,就请唱“劝堂”的人去助兴热闹。后来,由这些唱劝堂的人组成了一个业余戏班子,取名“同声堂”,购置了戏装和道具,才慢慢挂衣登台唱戏。后来的汉剧名角张宏仁(三生),朱鸿寿(二净),贺义送(六外)等,都是柯七爹这个班子培养出来的。

民国初期到保安沦陷前,是保安汉剧发展、壮大,兴盛的重要时期。当时,街上有个叫朱文藻的,祖籍是朱家山头。由于在外面混的多,见多识广,不仅戏文熟,而且精通各种器乐,特别是京胡拉得棒,鼓板掌得好,称得上是个“汉剧通”。大约在一九二几年,由他和金成富等人,在上街头组织了一个戏班子,取名“同仁堂”。朱文藻为戏师傅,以原来“同声堂”的部分演员为骨干,由唱劝堂,发展为佳衣登台。“同仁堂”的箱底富实(指戏装,道具较多),演员角色齐全,戏也越唱越多,越唱越好,虽是业余的,但请他们去唱戏的地方多,也经常在保安街搭台唱戏,至今街上还有人看过“同仁堂”演的戏。鼎盛时,能演戏近百折,如《文王访贤》、《二进宫》、《谢龙恩》、《辕门斩子》、《捉放曹》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。主要演员有:一末:张孝全;二净:吴山富;三生:金其发、余清华;四旦:吴鹏程;五丑:杜文翰;六外:邓庆堂;七小:陈新田、刘会元;八贴:陈义祥;九老:黄老七、皮家孝子;十杂:舒再荣。

下街头的人,看到上街头“同仁堂”的戏唱红了,也不示弱,就拜谢泽生为师傅,组织了一班青年学戏,取名“聚贤堂”。下街头的“聚贤堂”,也是由开始唱劝堂而发展到挂衣登台的。主要角色有:一末:杜幼泉;二净:龚步荣;三生:岳建章;四旦:杜耀坤;五:龚海清;六外:罗春仿;七小:朱文聋;八贴:孔庆桃:九老:吴斗南;十杂:王瑞珍。

这个时期,保安街上街有“同仁堂”,下街有“聚贤堂”。两个业余汉剧班子,不仅角色齐全,道具齐备;而且演唱剧目多达百余个,不仅在街上唱劝堂、唱会戏;而且还被附近地方上的人请去唱寿戏、太公戏。此时,是保安汉剧史上的鼎盛时期。

保安沦陷后,日本兵驻扎在保安,人心终日惶恐不安,加之战事频繁,炮火不断,保安街连传统的龙舟盛会都停办了,汉居活动也就越来越少,名角纷纷外流,如有名的生脚石汉章等就去了黄石汉剧团。保安汉剧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保安时期,走向低谷。虽有时也唱戏,但远不如从前热闹。

抗战胜利后,保安民团团长柯愈胜(又名柯保华),是个吃喝玩乐之徒。虽然他一句戏唱不倒,但喜欢听戏。所以,在他的兴趣驱使下,叫柯金华负责,将上下街原“同仁堂”和“聚贤堂”的部分演员组织起来,建立了一个汉剧班子,以他的名字命名称为“保华社”,自任团长。人们常说,过去保安街有两奇:一奇是商会会长涂寿田,一字不识,当儒行中学校长;一奇是民团团长柯愈胜,一句戏唱不倒,当汉剧团团长。

“保华社”成立后,仍然是朱文藻的戏师傅,服装和道具,除原“同仁堂”和“聚贤堂”遗留下来的外,由彭家大鼻子(即彭耀堂、长岭人,在汉口开彭荣泰营造厂,很有钱,据说柯愈胜曾救过他的命)出钱,添置了部分新衣和道具。由于大都是老演员,戏自然唱得不错。1947年保安街“玩会”时,他们连唱几天几夜,博得群众高度赞扬,人们至今还记得当时街上上有个名儒叫夏仪生的老先生,为那次唱戏写了这样一副台联:“此班不算班置几件洋布行头七添八补开锣也;这戏才是戏演一曲汾阳上寿五男二女出台来”(演的郭子仪做寿)。还地桥、茗山、太和、长岭等地,经常请“保华社”去唱戏,是保安汉剧再度兴旺的时期。因此,保安的“保华社”,还被载入新编《大冶县志》和《大冶县文化志》。

解放后,保安汉剧曾再度复兴。初解放,保安街成立了街道宣传队(又叫保安剧团),还是朱文藻的师傅,张友家的琴师,既唱传统老戏,又编演宣传当时党的方针政策的新节目。以街道的年青人为主,演员阵容庞大,有男有女,角色齐全。产要演员有:一末:黄海洲;二净:何太安;三生:刘说贵;四旦:朱昌珍;五丑:张春海;六外:张戴雨霞;七小:陈怀恩、刘满贵;八老:张××;十杂:佘华明、汪金堂、刘旺星。1953年,保安召开城乡物资交流会,剧团边唱七天七夜。1956年,参加大冶县春节文艺会演,对团改编的《卖梨招亲》,荣获剧本挖掘奖,后被黄石汉剧团作为保留剧目,常演不衰。

街道宣传队,自1957年正月,保安街一代汉剧名师朱文藻的去世,和部分演员外出做工的做工,参加工作的参加工作。从1958年起,就基本上停止了活动。有时到了春节,想演一演,终因角色不齐,而未如人愿。但箱底(指服装、道具)还在。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,剧团的箱底才作为“四旧”被“红卫兵”毁掉。

改革开放时期,1992年,街上以毛传华、黄开褚、陈怀恩、佘华明等人为首,自发地组织了一个“保安梨园社”。在一些单位的资助下,添置和自制了十几套戏装和部分道具。从1992年至1995年,曾断断续续在保安老人活动中心、保安影院,上演过几折传统古装戏。由于大部分演员是街道宣传队时的成员,年纪高大,间隔时间又长,不论演员的唱功,还是表演功夫,都不如人意,加之戏剧本身观众越来越少,专业剧团都生存困难,何况票友剧团。所以,在没有市场,又无法发展的情况下,自行停止了活动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714-8988885;19986228787 传真: 邮箱:www#vdaye.com
地址:大冶市两湖一园1栋2204室 邮编:435100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大冶一线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